江陰山水相依,河湖交織,綠水青山中蘊藏著百姓生活的福祉。冬日的長江江陰段,一灣碧水蜿蜒不息、波瀾壯闊,沿岸風光旖旎、生機盎然。冬日的江陰城鄉,小游園、美綠地色彩繽紛,安瀾之河、美麗之河交織成網,維持生態綠、做優環境美正成為江陰市民的共識。
以綠為筆、以綠為底、向綠而行,過去的一年,江陰深入貫徹“還岸于民、還水于民、還綠于民”的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省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八大類29項重點任務、60項重點工程項目,持續建設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全面擦亮生態底色。截至目前,江陰主城區30公里寸土寸金的生產岸線全部變為生態岸線、親水岸線;8公里沿江公園、10公里錫澄運河公園組成的“一江一河”城市生態T臺,讓江陰更加宜居、宜業、宜游。
以綠為筆,勾勒美麗鄉村新圖景
一棟棟漂亮的“霍比特屋”迎來眾多鄉村民宿發展“取經者”,一座座規劃整齊的新農房吸引游客駐足觀光,一條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帶旺沿線特色店鋪……在江陰,一個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場景,匯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為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大寒已至,氣溫降至零下。上周末,仍有不少市民前往月城鎮戴莊村游玩。凡去過的游客絕不會空手而歸,買上幾把新鮮水芹、購上幾張“芹娃”書簽,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十年前來過這,當時村里沒有柏油路,村民種植水芹的規模也沒這么大,這次來感到很驚喜。”市民范李寶說,如今來戴莊村,不僅僅是買水芹,更多是來觀光賞玩旅游。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江陰全市各行政村(社區)以開展“三清三治”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工作為抓手,以凈為底,精雕細刻農村人居環境;以美為形,逐步提升村容村貌高“顏值”;以治為要,深度激發鄉村善治效能,讓農村百姓也能享受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長涇鎮南[~公式~]村南北圩東倚東清河,“玉帶”羅莊浜環腰,依托自身優勢,致力于發展休閑、娛樂、養生、觀光為一體的地方特色旅游景點,千畝標準農田、沿河散步綠道、兒童樂園串聯起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新橋鎮郁橋村莊橋,不僅把村莊環境整治一新,村委會還聯合各黨建聯盟單位出資,給每家每戶增設了庭院,這樣一份額外“福利”讓村民在自家庭院內就可以享受“詩意閑暇”的美好生活。徐霞客鎮方園村內一派水鄉美景,清凌凌的池水映照出方正的石磚駁岸,河塘中央的浮床上栽種了凈化水質、涵養水體的植物,配套綠化逐步完善,勾勒出水美鄉村的別樣風采……
2023年以來,江陰按照“三美一高”思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特色文旅,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城鄉。因村施策改善人居環境,分類落實整治提升和長效管護措施,新橋鎮、蒲市村等1鎮14個村分別獲評江蘇省首批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鎮、村。
以綠為底,守護長江美麗岸線
登上瀕臨長江的鵝鼻嘴公園最高處俯瞰江陰,長江沿岸欣欣向榮,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生態城市的壯美圖景盡收眼底。
“我剛跑完5公里,沿著江邊欣賞美景、暢快呼吸,怡然自得。”一大早,市民黃和平就迎著朝陽在沿江綠道奔跑,看著開闊的水面波光粼粼、船只穿梭,覺得“家鄉處處是美好”。依江而建、因江而興的江陰,在享受長江母親河“饋贈”的同時,曾飽受環境污染“之痛”:20世紀90年代,在沿江大開發的背景下,江陰市長江岸線過度使用、土地超強度開發等問題嚴重,高峰時曾開發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長江岸線,有4條入江河道水質不能穩定達標。
去除沉疴,煥發活力。近年來,江陰以“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高端進、低端退”的生動實踐,唱響長江大保護的“江陰之歌”,不僅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關閉化工生產企業,還主動清退碼頭、工廠、輪渡站等,將江蘇省政府批復的23.4公里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里。江陰對騰退出來的濱江空間實施生態修復,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公園,一抹抹綠色連點成片。2023年,江陰空氣和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兩個突破”: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首次突破80%,全省排名較2022年上升7名;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連續3年保持100%,長江干流江陰段總磷0.074mg/L,在江蘇段濃度最低。
扎牢空間安全“綠籬笆”,生態資源既要“護”,也需“育”。江陰大力實施生態安全緩沖區和“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試點,打造各類生物來澄安營扎寨的“聚寶盆”。2023年,白屈港長江濕地保護小區正式建成,這也是江陰規劃面積最大的濕地保護小區。建成后,該保護小區不僅為長江流域豐富的植物資源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為各類水禽、魚類提供重要的生存棲息地,也讓人們近水更親水,充分享受濕地帶來的放松心情、凈化心靈的“生態福祉”。堅持搶救性“復綠”、大規模“增綠”兩手齊抓,江陰以用地范圍內的長江岸線及水域為保護范圍,重點保護了長江濕地水質、飲用水源地水質、濕地動植物及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全市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的“版圖”不斷擴大:2021年,江陰長江桃花港濕地保護小區成功創建,2023年,建成霞客灣生態濕地2平方公里,全市自然濕地保護率達27.8%,江陰大地上正在上演著一場人與自然之間“雙向奔赴”增綠增利的高質量發展故事。
讓人們親近自然,充分享受濕地帶來的放松心情、凈化心靈的“生態福祉”,才能更好地激發人們保護濕地的行動自覺。當漫步在濕地公園、長江沿岸,品味魚翔淺底、草木蔥蘢的自然野趣之時,大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是油然而生。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斷改善提升濕地環境,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縣域示范的江陰,正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喚醒江陰市民的“生態自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長江母親河。
逐綠而行,精雕城市文化名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最直觀體現,江陰的綠水青山與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相輔相成,不斷擦亮著百姓高品質生活的幸福底色。
如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渴望的“詩和遠方”,滿足大家暢享綠色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無論是保留城市肌理推動城市更新,還是豐富群眾物質文化生活,培育現代時尚氣息,“讓人民更幸福”這條主線始終貫穿其中。
從1998年開始,著名書法家沈鵬陸續將自己的書法作品捐獻給母校,如今的沈鵬藝術館已成為學科教育的生動現場。曹穎甫故居免費提供中醫服務,成為“參觀游覽+惠民工程”的體驗平臺。2023年,位于長江之畔的首座雕塑藝術館正式開館,江陰籍雕塑大師夏和興向江陰捐贈了精心創作的157件雕塑作品。緊隨其后,夏港街道永安公園內的陳復澄藝術館對外開放,有著“中華第一刀”之稱的著名篆刻家陳復澄,將自己及收藏的850件藝術作品留給家鄉。姚澄藝術館在高新區山觀實驗小學正式開館,引導、鼓勵、支持廣大錫劇愛好者投身錫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錫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發揚光大。顧明遠教育思想展覽館正式開館,講述他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新思想、新引領……在江陰“澄藝空間”珠鏈計劃的引領下,一批涉及歷史文博和文化名人的特色文化空間正相繼亮相,分散在各處的名人空間串珠成鏈,成為獨具江陰特色的文化表達新模式。
豐富城市文化厚度,江陰既有“大而美”,也有“小而精”。“大而美”,就是依托江陰外灘、城市T臺,依托霞客灣科學城,布局更多文化新地標。“小而精”則將重點延鏈串聯“澄藝空間”珠鏈計劃,培育各類民間藝術展館,陸續建成一批文化藝術空間,讓江陰處處有文韻。
如今,放眼江陰,除了有名人館藏積累城市文化厚度,還有隨處可見跨界融合的咖啡店,“咖啡+畫廊”“咖啡+書店”“咖啡+花卉園藝”……賦予城市公共空間更多新的價值。江陰市糖朝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衍生出的咖啡店,讓人們在品味咖啡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沐沐空間內的女性畫展,盡顯女性藝術的美感……遍布江陰街頭巷尾的咖啡店,已不止于一種文化符號、休閑方式,它更成為人與人、情感與情感、文化與文化的鏈接,彰顯著江陰這座城市的溫暖與包容、優雅與活力。
文化地標,是城市文化的“文眼”所在,勾勒出一座城市文化圖景的天際線,塑造著人們打開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未來,隨著以國樂島為代表的一批文化新地標的相繼建成,江陰將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更好地擦亮江尾海頭城市人文“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