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11月28日,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咨詢專業智庫和社會組織——中郡研究所完成并發布了《第二十三屆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報告》,揭曉了第二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江陰蟬聯第一,實現“二十一連冠”。
《報告》指出,縣域經濟是縣域發展的物質基礎,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反映縣域經濟強弱。第二十三屆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監測評價堅持大道至簡和客觀可比原則,利用政府工作報告和統計公報等公開資料,采用縣域經濟總量、均量、質量、速度和活力等基本指標,依據縣域經濟強縣指數,評價出第二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即縣域經濟百強縣)。榜單顯示,江蘇江陰市與江蘇昆山市并列第一,是全國兩個超強縣域經濟單位,競爭力基本相當,發展路徑和產業特色存在差異,總量均量速度你追我趕,強縣與富民工作各有千秋。作為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的兩面旗幟,兩市競強爭優,可更好更強地共同引領全國縣域經濟差異化特色發展、縣域高質量發展和縣域現代化建設。此外,江蘇張家港市、江蘇常熟市、福建晉江市、湖南長沙縣、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陜西神木市和湖南瀏陽市位列前十強。
作為常年雄踞該名單首位的“優等生”,江陰堅持向高而攀、向新而行,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02.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7%;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118.86億元,增長8.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9.67億元,增長6.7%;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62億元,增長5.1%;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93元,增長5.0%。始終堅持產業為根、創新為魂,我市把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聚力打造“345”現代產業集群,推動高端紡織服裝、金屬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千億級主導產業加快強鏈、擴大優勢,新能源、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精準補鏈、壯大規模,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現代物流、健康文旅等五個未來產業有序建鏈、搶先布局。截至目前,江陰擁有規上工業企業2462家、上市公司61家、四大類中國500強企業41家,領跑全國縣域經濟。以“南征北戰、東西互搏”戰略為指引,江陰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構筑面向太湖科創灣、深度融入長三角的“一灣一谷一區一港”城市“科創T臺”,推動“科創+產業”不斷向高而攀、向新而行。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全市建有國家級、省級科創平臺分別達26家和482家,其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7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重點實驗室3家。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增長了18%、16%、10%。作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強大的制造基因和完備的產業配套,形成吸引外資的“洼地效應”。2023年前三季度,江陰實際使用外資10.3億美元,同比增長78.68%,位列全省同類城市第二、無錫各板塊第一。